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学校简介
    研究院简介
    研究院动态
    党建工作
    联系我们
  • 科技研发
    科研项目
    研发平台
    人才团队
    相关政策
    申报通知
  • 对外服务
    成果推介
    成果转化
    产业孵化
    经典案例
    专家团队
  • 人才引进
    人才需求
    高层次人才引进
    博士后招聘
    人才政策
    下载专区
  • 教育培训
    研究生教育
    网络教育
    精品培训
    招生信息
    在线报名
    资料下载
  • 校友之家
    校友会
    校友企业家联盟
    校友企业
    优秀校友

科研项目

  • 科研项目
  • 研发平台
  • 人才团队
  • 相关政策
  • 申报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研发» 科研项目» 【科研新进展】园艺学院苹果抗逆与品质改良创新团队赵涛教授/马锋旺教授团队揭示双子叶植物S-RNase的进化起源

【科研新进展】园艺学院苹果抗逆与品质改良创新团队赵涛教授/马锋旺教授团队揭示双子叶植物S-RNase的进化起源

添加时间:2025-03-07 浏览:

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SI)是开花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阻止自花授粉结实的现象。基于S-RNase的配子体自交不亲和(Gamet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GSI)系统在双子叶植物较为常见,例如蔷薇科、茄科、车前科和芸香科植物中。目前,S-RNase基因在双子叶植物中的进化起源尚不清晰。

图1  RNase T2基因家族在130个代表性植物基因组中的共线性网络分析_副本.png
图1  RNase T2基因家族在130个代表性植物基因组中的共线性网络分析

近日,园艺学院赵涛教授/马锋旺教授课题组在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RNase Evolution in Self-Incompatibility: Phylogenomic Insights into Synteny with Class I T2 RNase Gene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130个代表性被子植物基因组,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全基因组共线性网络分析方法(Zhao et al, Plant Cell, 2017; Zhao & Schranz, PNAS, 2019),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角度,整合系统发育重建和基因组共线性信息,系统厘清了双子叶植物中S-RNase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与进化特点。前人研究报道S-RNase基因属于RNase T2基因家族的Class III分支,该研究进一步将Class III分支细化为四个亚类:Class III-A(包含已功能报道的S-RNase基因)、Class III-B、Class III-C和Class III-D,研究发现葫芦科物种中Class III-A的部分S-like RNase基因与已功能报道的S-RNase基因具有高度序列相似性,为其直系同源基因;共线性网络分析发现,葫芦科物种中Class III-A的部分S-like RNase基因与Class I的T2 RNase基因存在显著保守的共线性关系,进一步通过Ks及核型分析推测葫芦科Class III-A的部分S-like RNase基因(S-RNase的直系同源基因)与Class I的T2 RNase基因共同起源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共享的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γ-triplication)。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Class III-A中的部分S-RNase基因和S-like RNase基因在双子叶植物的不同谱系(蔷薇科、茄科和芸香科)中发生了特异性基因组位置转位现象,例如蔷薇科植物苹果族(苹果、梨、枇杷)与李属(桃、果梅、中国李)基因组中具有序列高度同源的S-RNase基因,但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发生了特异性转位,此现象可能与苹果族植物所特有的全基因组加倍(WGD,Whole genome duplication)事件相关;且S-RNase基因附近的转座子元件活性显著增强。该研究系统揭示了双子叶植物S-RNase基因的进化起源,特异性基因转位与演化路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4  S-RNase和S-like RNase基因的科属特异性基因组位置转位_副本.png
图2  S-RNase和S-like RNase基因的科属特异性基因组位置转位

园艺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刘云霄为论文第一作者,赵涛教授、马锋旺教授和关长飞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学院孙亚强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薛佳宇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林宗成教授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Eric Schranz教授也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2023YFD1202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023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452021133)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f072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


FOLLOW US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 | 0755-86539850
邮 编 | 518000
邮 箱 | 874030757@qq.com
地 址 |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深圳虚拟大学园R4栋B4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深圳研究院

友情链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 深圳虚拟大学园 |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Copyright @20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