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科学院姚军虎教授团队研究论文“Ileal microbial microbiome and its secondary bile acids modulate susceptibility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dairy goats”在线发表于《Microbiome》上。学院博士后汪悦、已毕业博士生陈晓东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国)生物科学学院Sharon A. Huws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我院姚军虎教授、武圣儒副教授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Leluo Gua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采用高瘤胃可降解淀粉(RDS)日粮是现代集约化奶山羊饲养中应对高能量需求的普遍策略。然而,长期饲喂高RDS日粮会引发奶畜肝脏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发生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MASH),进而限制该营养策略在产业上的应用。本研究创新性关注饲喂高RDS饲粮时奶山羊发生MASH的易感性差异,以肠-肝轴为研究靶点,研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导致的肠道和肝脏免疫稳态失衡,进而诱发炎症介导的肝损伤的潜在机制,为日粮RDS调控奶山羊肝脏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1 饲喂高RDS饲粮鉴定脂肪性肝炎(MASH)与脂肪性肝炎耐受(NASH-T)的奶山羊
本项目调整饲粮RDS水平,鉴定了MASH耐受和易感奶山羊,整合单细胞转录组、转录组、宏基因组、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结合小鼠MASH模型验证试验,结果发现:发生MASH山羊肝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肝脏和血清中初级胆汁酸升高,次级胆汁酸降低,促进肝脏脂肪积累。在MASH耐受山羊个体中,回肠次级胆汁酸产生菌和编码次级胆汁酸产生的相关酶的关键微生物基因增加,肝脏、血清和回肠中熊去氧胆酸、异去氧胆酸和异胆酸含量的增加。同时,熊去氧胆酸、异去氧胆酸和异胆酸可诱导肝脏中T辅助细胞17(TH17)减少,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增加,进而改善因高RDS饲粮导致的脂肪肝炎。
图2 次级胆汁酸调节肝脏TH17/Treg细胞分化以维持奶山羊脂肪性肝炎(MASH)耐受的机制
本研究结果以胆汁酸肠-肝循环为靶点,为奶山羊MASH的发生和耐受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开发熊去氧胆酸、异去氧胆酸和异胆酸等次级胆汁酸代谢物作为添加剂改善奶畜肝脏健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0277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22616)和陕西省三秦人才引进计划区域青年人才项目(2024)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4-01964-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深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