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学校简介
    研究院简介
    研究院动态
    党建工作
    联系我们
  • 科技研发
    科研项目
    研发平台
    人才团队
    相关政策
    申报通知
  • 对外服务
    成果推介
    成果转化
    产业孵化
    经典案例
    专家团队
  • 人才引进
    人才需求
    高层次人才引进
    博士后招聘
    人才政策
    下载专区
  • 教育培训
    研究生教育
    网络教育
    精品培训
    招生信息
    在线报名
    资料下载
  • 校友之家
    校友会
    校友企业家联盟
    校友企业
    优秀校友

研发平台

  • 科研项目
  • 研发平台
  • 人才团队
  • 相关政策
  • 申报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研发» 研发平台» 【国家级】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添加时间:2020-10-27 浏览:

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1999年由科技部批准成立,2003年3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中心主任由张改生教授担任,副主任由王新中教授担任。

中心组建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47项。在中心平台和经费支持下,科研突现三大发展。

1.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再显优势:将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与优势育种项目相融合,促进小麦品种的高、稳产与优质强筋相结合、玉米品种的高稳产与节水耐旱相结合、油菜品种的高稳产与优质双低结合等,均与农业结构调整相配合,相适应,育成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共计15个。

2.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利用化学杀雄技术组配的 “西杂1号”通过陕西省审定,并初步完成制种和高产技术配套研究;温敏不育系研究获国家两项专利,使之扩大利用地域而增加其应用价值、简便操作技术而增加其生产实用和快速推广价值。

3.生物技术研究快速深入:小麦细胞工程育种建立花培快速育种一步成苗、赤霉病毒基胁迫定向鉴选和多代多方(多个世代选材、多种激素配方及躲避高温存苗越夏)等三大技术体系;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继续利用远缘材料和易位、附加及代换技术创制双抗(抗白粉、条锈病)、优质等新种质10余份,初步建立了3C蓝粒耐盐碱标记;基因工程育种则同时在小麦、蔬菜(白菜、甘蓝)、葡萄等植物和养殖动物(绒山羊、小尾寒羊、绵羊等)领域展开探索,为深研广用初奠基础。

中心制定了与依托单位体制相结合、与西北特色相适应的17项运行管理制度,实施制度化管理;实行首席与客座相结合的专家聘任制,建立联合攻关体系;重点(固定)支持6个传统优势课题组(22人)以保证应用研究持续发展;通过后位淘汰式竞争流动机制设置28个理论研究项目以支持基础深入和尖端探索;实验室、农机具等设备实行封闭管理、开放运行、全方位服务、自我滚动的发展机制,确保资源共享,通畅运行。

中心利用项目建设所带来的设施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和技术服务共516人次,接纳中、澳、法、加等合作研究项目10余个,提供小麦品质测定分析2858份次,生物技术与生理研究390余批次。中心针对农作物育种课题优势,特设种子产业部,根据不同作物和生产实际,探索多种开发机制和成果转化模式。小麦化杀杂交种利用采取两基两系(制种基地+杂种高产示范基地/制种技术体系+统一供种体系)模式;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建立“科研+政府(组织农户)+企业(种子公司、面粉加工)”连环组织模式;双低油菜杂交种实行股份制合作转化模式;小麦温敏不育系转育技术实行技术转让或技术提成模式等等。尽管面对“三农”实施以品种推广为主的成果转化难以取得较大直接经济效益,却能够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约254万hm2,增产效益约5.9亿元。

中心现有科教人员5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2名,仪器设备齐全配套,拥有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中心发挥依托与平台优势,培训大学青年教师27人,培养研究生152人;举办校内生物技术培训2批60人;举办200人以上大型学术报告会6场,特邀18名国内外生物技术和小麦品质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与会讲学;召开陕西省小麦育种、新技术应用及优质高效产业化等专题研讨会3次,160余名专家与会交流;结合农作物新品种推广、优质小麦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等项目实施和需要,举办优种优栽、粮食购贮与利用、面粉加工、挂面生产、家畜良种与科学养殖等各类专业培训70余场次12800余人次。该系列活动的全面开展,使中心的行业地位不断强化,影响不断扩大。

今后,中心继续发挥农作物品种选育之优势,深化生物技术研究,在加速基础探索的同时,尽快与育种应用相结合,争取在粮食、蔬菜、林果等主要农作物育种中针对优质(小麦强筋性、油菜双低高油等)、抗病虫、干旱、盐渍等重要性状实现基因转化与选择的突破,争取研发成果进入全国一流水平。动物育种多向并重,以羊、牛为主,继续深研基础,探索方法,与企业联合研发克隆、胚移等高新技术。中心将继续努力,规范体系建设,更加突出重点发展方向,按照新的思路积极主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争取尽可能多出大的、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FOLLOW US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 | 0755-86539850
邮 编 | 518000
邮 箱 | 874030757@qq.com
地 址 |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深圳虚拟大学园R4栋B4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深圳研究院

友情链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 深圳虚拟大学园 |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Copyright @20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