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研究中心于 2001 年由学校批准建立。本中心以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中心以及农业部批准植物病理研究所、昆虫研究所、昆虫博物馆和校农药研究所等为基地,以我国西北地区目前唯一的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为依托,涵盖农业昆虫与防治、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植物病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昆虫学和农药学是农业部和陕西省重点学科。本研究中心有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内最早、最大的专业昆虫博物馆,有国际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学报》,主办有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昆虫学会、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 3 个国家级学会分会。
研究中心以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院士周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现有教授 26 人(博士生导师 16 人),副教授 27 人 , 博士学位获得者 21 人,其中博士后 2 人,学术梯队合理,科研力量雄厚。
中心简介:
该中心建有昆虫博物馆、养虫楼、无公害农药研究中心等大型基础设施,下设昆虫系统学、昆虫生态与综合治理、昆虫生理生化与毒理、植物源农药研制、植物病毒、植物免疫、真菌系统学、植物生态学和植保分子生物学共 9 个实验室。实验室有较好的科研条件,拥有 876 台(件)先进仪器设备, 3 万多册专业藏书(其中外文 2 万多册),以及 100 多万号昆虫和真菌标本。
本研究中心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两年有很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及外国专家来中心工作。研究中心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植保同行以及研究生前来参观、学习和工作。
研究方向:
1 、中心的研究定位
围绕 21 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的需要,对制约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植物病虫害问题
开展基础理论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同时按照 “ 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 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开展多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使该研究中心成为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具有明显学科特色和优势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及植物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显示高科技成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 、中心的研究方向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主要农作物病虫综合治理
揭示小麦、棉花、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病虫害成灾规律,明确调控的主要因子及机制,提出有效控制策略及系统治理技术措施,建立综防体系,确保高产稳产,持续增收。
(2)农业有害生物系统学与多样性开展农业主要昆虫和真菌类群种及种下型分类鉴定,揭示其遗传进化规律;揭示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系统有害生物的系统控制方法,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利用开发有益昆虫和真菌资源;建立和完善昆虫真菌标本馆,形成资源中心。
(3)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研究
揭示小麦、玉米、烟草及其它经济作物蚜虫和虫传病毒病的成灾规律,调控的主要因子及机制,探讨植物病毒病防治新途径:揭示以蚜传病毒病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治理策略和技术体系。
(4)植物抗病虫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克隆与转基因工程研究。
(5)有益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筛选主要授粉昆虫新品系及具有防治人类疾病或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物质进行产业化开发;研制应用病毒弱株系防治作物病毒病的免疫制剂及杀虫病毒制剂,提出规范化的生产工艺;提出珍稀濒危蝴蝶种类的保护措施,研究珍稀蝴蝶种类人工繁育技术和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开发技术。
(6)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
研究植物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填补我国杀虫剂毒理学空白,创造中国的新型生物合理农药,建立新农药创制基地、农药学人才培养基地,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基地。
学科带头人:
1 、植物病理学:李振岐、康振生、商鸿生、杨之为、吴云峰。
2 、农业害虫与防治:周尧、张雅林、袁锋、刘惠霞、赵惠燕。
3 、农药学:吴文君、张兴。
主要研究人员:
1 、植物病理学 :李振岐、康振生、商鸿生、吴云峰、杨之为、井金学、安德荣、段双科、杨家荣、黄丽丽、宗兆峰、张满良、孙广宇、陈伟群、李亚玲、马青、王保通、王美南、郭云忠、龙书生、张荣、陈企春、陆和平、李随院等。
2 、农业害虫与防治 :周尧、张雅林、袁锋、刘惠霞、赵惠燕、李修炼、花蕾、王应伦、冯纪年、花保祯、仵均祥、相建业、沈林、李东鸿、魏永平、李鑫、秦道正、魏琮、袁向群、廉喜红、杨兆富、李建军、胡想顺、陈卫宁等。
3 、农药学: 吴文君、张兴、王惠、陈安良、胡俊涛、时春喜、罗都强、马志卿、祁志军、李广泽、赫双红、姬志勤、师宝君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深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