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下,高校将扶贫工作纳入学校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开展规模化、全方位的扶贫工作,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显然,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为当代重要的议题。与此同时,国家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不断强调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工作机制创新。
自2012年以来,诸多高校在定点扶贫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应有的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涉农高校的排头兵,始终赓续“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传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殷切期望,不断发挥学科优势,在陕西省合阳县定点扶贫过程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西农经验”。
西农经验
两级党委齐抓共管,压实二级单位责任。根据学科专业与工作需要,西农遴选20个二级党委书记组成“书记帮镇助力团”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学院、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对接一个乡镇、帮扶一个产业、带动一批贫困户;组织168名专家教授为合阳县农业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并提供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撑。按照“校党委包县抓总、院党委包镇抓落实、党支部对接村户抓帮扶”的总体思路,实现了在镇域层面明晰学院责任,在基层组织层面扶贫力量下沉到村、帮扶举措精准对接到户的统筹规划部署,推动合阳县扶贫工作快速发展。
补齐三级挂职网络,创新校地对接机制。为深化地方乡镇具体脱贫工作,西农按照“校地融合、整县推进”的思路,自2015年起,持续派遣业务素质强的副处级行政人员挂职定点帮扶县副县长;精挑细选政治觉悟高、有担当、有作为的科级青年教工担任扶贫重点村“第一书记”;每年遴选20余名全日制优秀博硕士研究生,担任合阳县12个镇(街)副镇长和涉农部门副职领导,在定点县建构起人才贯通式“三级挂职网络”,在拓展联系范围、延伸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期、稳定、全面的沟通交流机制。
建立技术帮扶平台,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围绕定点帮扶县主导产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西农在合阳县相继建立了葡萄产业试验示范站,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专家工作站。这些产业帮扶平台实现了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零距离接触,以培育示范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把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应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打通科技惠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整个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农民发展学院,培育多元乡土人才。2016年西农成立国内首个农民发展学院,并在合阳设立分校以及“乡村振兴学堂”,采取“请进来+走下去”双向培训模式,集中、系统对基层农村干部、农业技术骨干等开展常态化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累计培训基层干部1023人,培训技术骨干4136人,通过新媒介培训人数达20余万人次,并有8位农民通过高层次培训成为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高级职业农民”。
塑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西农组织专家通过品牌创建策划、企业文化凝练、文创产品设计等诸多措施,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帮助合阳成功举办“红薯文化节”、“全国樱桃大会”等活动,提高了合阳农产品声誉;协助合阳县举办消费扶贫暨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农民丰收节暨红提葡萄节等,把村民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提升农产品影响力,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全县29个农产品通过“两品一标”认证。
参考价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述的举措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了基础,对其他高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继续深化二级党委责任制。坚持党组织引领地方振兴的核心作用,压实二级单位责任制。在实现县域统筹的基础上,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地方乡镇,形成专家教授培训常态化机制,在此基础上落细落实各项服务举措,大胆探索多种有益于县域统筹发展的配套措施。
持续落实“三级挂职网络”。选优派强各级挂职服务人员,做到配置合理、人岗相适;不断强化激励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挂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人尽其才;同时要做好挂职人员交接轮换工作,保证校地合作持续稳定推进。
深度聚焦县域产业发展。一方面,不断优化产业示范基地运行制度,完善帮扶工作的项目化管理和目标化考核等措施,实现产业示范基地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聚焦产业发展难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带动产业升级发展。
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学堂”等平台优势,为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方式,结合当地人才的本土化优势,通过“传、帮、带”等持续性措施,不断壮大本土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扩大农产品品牌效应。在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县域农产品加工业纵深发展;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强化农产品消费功能,做强产业集群;依靠电商网络平台,实现农企有效对接;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郭占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办主任 王增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深圳研究院